2020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珠海这座城市一直无法确定并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几经变迁,摇摆不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珠海经济的发展。
近三十年,珠海城市发展定位历经“新型边防城市——综合经济特区——海滨工业商贸城市——花园式海滨城市和经济特区——花园式海滨城市和现代化经济特区——‘三基地一中心’——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等数次调整,规划一变再变。

而今,同期为特区的深圳,已经活成了自己该有的样子。因为一座桥的开通,珠海终于迎来了变化的新契机。
这一次,珠海也许能搞清楚自己定位何在,要到哪里去了罢。
四十载变迁
珠海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及广东省副中心。
自1980年特区成立以来,珠海由经济基础薄弱的典型农业市镇,发展为现代化的经济特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GDP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435.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1979年的38.6:30.6:30.8优化为2019年的1.7:44.5:53.8。2019年,珠海GDP增长6.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广东0.7和0.6个百分点。

1979-2019 年珠海 GDP 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数据来源:珠海统计年鉴,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根据珠海市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4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居广东省首位。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电气、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和精密机械制造等六大工业支柱行业总共实现工业增加值744亿元,同比增长13.1%。
珠海还将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其中,生物制药是珠海制造业颇具潜力的板块。

同时,珠海交通取得长足发展,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水上航运通道无缝衔接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以及其他城市市区和机场,高铁通达城市达52个。
四十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成功打造了“宜居宜游”之城,在生活质量、住房、教育、养老、绿化、公共交通等方面都颇具优势。
珠澳局限
尽管四十年来,珠海特区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相比同时期的深圳以及深港合作,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深圳已跃居超一线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是珠海的近十倍,常住人口规模亦是珠海的近十倍。

当然,这事关珠澳之间天然的局限性,非人力可以完全改变。
首先,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衔接广州、东莞、惠州、佛山等广东制造业重镇,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珠海位于珠江口西岸,西与江门、北与中山接壤,珠江西岸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弱于东岸城市。
其次,深圳的发展时逢香港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承接了香港部分产业以及配套资金、技术、管理和企业制度,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后期深港合作更演化为区域产业链竞争合作的经济发展模式,互补性较强,形成两地双向式转移与吸纳的良性循环。

反观珠海则不同,民生银行研究院黄剑辉指出,珠海特区初期产业政策以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对发展“三来一补”较为保守,错失了产业发展、资本积累的最佳时机。而先期将有限资源过多地投入到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上,造成产业投资不足,又使其错失发展战略机遇期。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澳门经济、人口、地域面积均较小,属典型微型经济体,无法像香港一样给深圳强大的助力。
同时,澳门经济体量小,支柱产业博彩业与珠海产业互补性较弱,甚至还有副作用。澳门产业结构单一、创新力与竞争力不强、航运与贸易发展不足等短板,还造成了珠澳之间更多是珠海单向输出的局面。
再加上珠江口、伶仃洋的阻隔,缺乏路上交通的便利,单纯的珠澳合作自然无法与深港合作相比,珠海的发展自然也难以企及深圳。

四十年过去了,深圳的一个街道办已经可以撼动世界,而珠海由于产业链不健全不完善,企业难以做强做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格力等少数龙头企业。
截至2018年底,珠海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10家,工业总产值10亿至100亿元的企业仅68家,相当于深圳2005年左右的水平。
大桥机遇:港资西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规划纲要出台,以及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的深入和“一带一路”的推进,作为珠江西岸核心城市和广东省副中心,珠海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尤其是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直接打破了整个大湾区交通环网割裂的局面,打通了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大动脉。珠海因此成为国内唯一路桥同时联通港澳地区的城市。
以上只是字面上理解的含义,太过于轻描淡写。只有深刻理解了新时期深港合作的背景,才能真正明白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对珠海的重要意义:
它不仅让珠江口、大湾区形成了快速通联的闭环,也将给珠海带来,很可能不亚于40年前深圳面临的机遇。
深港合作的新时期,竞争和融合已经成为主流。民生银行研究院黄剑辉强调,伴随着深圳经济实力增强,深港两地产业合作已经由原来单一、单向产业垂直分工形式向双向式转移与吸纳形式转变,合作关系由以往单纯合作逐渐向竞争、合作、融合关系转变。

于深圳而言,需要从香港吸收的越来越脱实向虚;于香港而言,从深圳获得的机会和空间越来越有限,因为香港会玩的,深圳也越来越会玩了。
换句话说,经过40年的合作,包括内地中东部的发展,香港的资金和资源在深圳以及通过深圳北上开拓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进一步开拓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
香港面临的是北上越来越发达、成熟的市场和环境。这也是实业空心化的香港,近年来面临的主要困局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一江之隔的珠海以及背后的粤西,尤其是更远的广西、云贵地区,因为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自然环境较具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