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京,人们总会想到超高的人口密度和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想到银座、新宿、涉谷等繁华商圈密集高耸的大楼,想到人们匆匆的脚步。因其全球领先的现代化程度,东京被认为是现实里最具赛博朋克气息的城市。

然而传统的日式建筑,却构成了这座城市最迷人的一面。对建筑的改造,既保留了老建筑的韵味,又继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东京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

一、MAiSEN青山总店:公共澡堂变餐厅
MAiSEN青山总店改造之前是一个钱汤,也就是公共澡堂,位于神宫前街道上。

1978年,老钱汤馆旁边的建筑被改建为炸猪排店MAiSEN青山总店本馆。1983年,本馆同钱汤共同翻修,原钱汤更衣室所在的大房间成了用餐大厅“西洋馆”,内部空间宽敞开阔。

炸猪排店右侧隐隐露出的雪白外墙,正是原神宫澡堂的建筑结构。而风韵犹存的澡堂正面,现在成为了店内本馆通往西洋馆的走廊。

用餐大厅“西洋馆”沿用了原天花板。四边木质曲线格状天花板非常精美,后添置的风扇吊灯也十分契合屋内原本的典雅气质。
窗户玻璃是铝制窗框时代之前的定制产物,因此店员在开关时格外小心。木质拉门上用的是日本特有的“捻缔锁”。


过去钱汤老板座位旁的照明灯具、空调、电路开关及铜饰均得以保留,腰板和木框也是钱汤时代的遗存物。按照过去钱汤的布置,室内的主立柱上始终悬挂着一座摆钟,虽然已经更换至第三代,却依然留有古朴的韵味。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店内客人完全未察觉,仍继续用餐。可见改造建筑结构之坚固。

创始人为了留住当地回忆,还特意制作的木质菜牌。挂在吧台前的菜牌上写着各种产地、品种不同的炸猪排菜单。所有菜品使用的均为当天从各地发货的质检合格猪肉。

炸猪排用的面包粉来自按独家秘方制作的面包。MAiSEN还创立了专门的裹面包制度,由获得认定的专业厨师炸出的猪排外表如花开般华丽,内层肉质鲜美,口感平衡绝妙。
二、北区公立中央图书馆:枪械制造厂仓库变图书馆
这座掩映在绿树公园间,融合了混凝土、玻璃、红砖元素的庞大建筑是北区公立图书馆。这座掩映在绿树公园间的建筑物前身其实是一间枪械制造厂仓库。

自明治时期始至1945年二战结束,王子地区聚集了众多兵器制造工厂,是名副其实的“军都”。时至今日,当年壮观的工厂建筑群只剩下这一座竣工于1919年(大正八年)的枪械制造厂仓库。北区政府将其列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并积极开发它在新时代的新用途。

2008年,旧仓库摇身一变成为公共图书馆,并且逐渐变成区民知性生活的重要据点。现代化的开阔挑高空间内保留了部分原建筑结构,例如荷兰式砖墙,保证了巨大室内空间的三角形钢桁架屋面,以及刻有官营八幡制铁所(世界文化遗产)印记的钢结构梁柱等。馆外公共区域的咖啡店及草坪露台也相当舒适怡人。

三、北区公立中央图书馆:枪械制造厂仓库变图书馆
1991年,历经200多年风雨的钱汤“柏汤”关门停业,其第七代传人找到街道建设活动团体“谷中学校”,商讨如何让这片土地一如既往地发挥社区交流平台作用。

谷中自江户时代起就因寺庙聚集而繁华一时,后又免遭战火侵袭,得以保留老街原貌,引来诸多文豪在此定居,再加上不远处就是国立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学,文化氛围分外浓郁。

1993年,现代美术画廊“SCAI THE BATHHOUSE”就此诞生。SCAI the Bathhouse美术馆仍然保留着柏汤200年前的原貌。一眼望去,那古朴的门面、青瓦屋顶、储水桶和高耸的烟囱,就是个大众澡堂的模样。自成立以来,SCAI已实现了众多展览,委托项目和公共工程。

SCAI澡堂旨在充当国内外各种当代艺术潮流的聚会场所,并在艺术界扮演领导和负责任的角色。几十年来,SCAI培养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画廊主和艺术总监,还正在为雕塑家Kohei Nawa和Tsuchiya Nobuko等下一代人才建立全球影响力。
四、Kayaba 咖啡店:民居变咖啡店
Kayaba 咖啡店的建筑始建于1916年,当时作为民居使用,有着现代住宅建筑中已不多见的出桁结构。1936年,榧场伊之助先生在此创立茶馆,经营了整整70年。随着最后一任店主去世,茶馆关闭,周边群众非常不舍。2009年,相关机构应群众呼声,租下茶馆,以咖啡店的新面貌重新开业。

翻修之后,天井的黑色玻璃映照出窗内外的风景,打造了一片垂直空间。与此同时,深处墙壁的亮度与窗外协调一致,增加了水平方向上的纵深。店内沿用了昭和时代的茶馆看板、桌椅以及餐具。二层榻榻米坐席进行了部分特殊设计,与一层天井相连,拥有直视粗壮梁柱及隔断的透视效果。

五、奥野楼:民居变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屹立在银座85年、如今还时常出现在影视剧当中的大楼。在楼主奥野亚男父辈一代,这里是他家的住宅和工厂。然而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将一切烧毁殆尽。

地震后,家主找到设计师川元良一,请他建造一栋全新的钢筋大楼。1932年,奥野楼本馆竣工,两年后新馆落成,一应设施均走在时代前列,是银座第一座装设电梯的民用住宅。

如今,这个限载4人的手动式电梯依然在运作,搭乘时需要手动开关电梯外门和内侧的黄色蛇腹式铁丝门。
每层的电梯指示牌同样是最初的模样,并非现代电子产品,而是复古的半圆形金属机械。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老物件可谓难得一见。

上世纪三十年代,入住奥野楼的多是在银座工作的人士或先锋诗人、歌手。这个传统一直传承至今,现在入驻楼内的也多为画廊、古玩店、花店等艺术类店铺。
专为银座时尚女士服务的美容室,如今成为住户及粉丝定期聚集观影和办展的地点。来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暗橘色六边形油地毡,搭配新近粉刷成薄荷绿色的立柱与橱柜,呈现出既新鲜又复古的观感。房间由两间打通而成,室内的立柱及橱柜都被刷成了薄荷绿,配色着实新鲜。

仍能正常使用的悬吊开关,用于固定在天井的荧光灯或风扇等电器。手握开关呈鸡蛋形,按压红色按钮可切换开关。

大平开窗的金属窗框。铜制窗户把手经过时间洗礼,有了股复古韵味。

如今,经历了将近90年风雨的奥野楼不仅依然承载着集合式住宅的功能,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时代印记。
六、和朗平地:民居变杂货店咖啡馆/画廊
麻布台袋小路深处,有几栋好似穿越了时光的木造2层复古公寓。原本5栋的建筑群如今只剩一、二、四号馆3栋。其中四号馆8间房中位于1层的3间分别是咖啡店、杂货店和画廊,营业时间内可以进去参观室内装修设计。

这几栋集合式住宅1936年竣工,灵感源自1928年美国西海岸殖民地风格建筑。

改造后的建筑统一配备水冲式厕所、民用燃气、以及欧美惯例的全屋家具。玄关处的门窗形状各自不同,独具个性。倾注了设计师感情的时髦洋房吸引了一代代住户到此地安家落户。

西班牙殖民地风格的四号馆,过去曾被称为“西班牙村”。右边是素食咖啡店“雏菊狐狸”,提供手作蛋糕。

茂盛的含羞草后面是杂货店“UGUiSU the little shoppe”, 店内陈列着许多类似和烛的日本手工杂货。还可以看到私人出版的写真集《和朗平地四号馆——一个有点想住住看的地方。昭和十一年的洋馆公寓》(1 200日元)。写真集内记录了工匠们工作时的状态以及各个房间过去和现在的模样。

“UGUiSU the little shoppe”的招牌十分可爱。店主Komura Hikaru可以说两种语言,开店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向海外介绍使用日本传统技法,取材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的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

老旧建筑改造不仅是空间再利用,它实际承载的文化意义,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当老旧建筑被设计师赐予了新生命力后,悠久的历史与当下的设计便产生了奇妙的碰撞。这些被改造后的老旧建筑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业态,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格调与品位,更在某种程度上更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
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