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公共卫生建设也是“新基建”
疫情将我国医疗体系不充足、不均衡的问题充分暴露,让我们看到了这其中存在的巨大短板。伴随着一大波新基建投资清单出炉,几十万亿新基建中,有多少资金将会投到大疫过后急需补血的医疗与公共卫生领域?
当下,全球经济和金融系统正在为此次医疗系统性风险买单,让我们看到防范医疗系统性风险而开展的新基建才是比防范经济风险、金融风险更加底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与公共卫生建设应该是新基建中重要的一环。

今年A股最火的行业板块,又被《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添了一把柴: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摘自《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医疗新基建”是什么
这次新冠疫情从感染范围、影响程度来看,都是近些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内经过举国努力取得了很好的防控结果。

在这次疫情中,我国医疗企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比如,以口罩、呼吸机、监护仪等为代表的应急物资,在国内抗击疫情和海外援助中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医疗产业链在建设中国国际地位上的关键作用。
但这次疫情,也充分暴露出在公共卫生体系上,我们仍存在短板。
围绕这些短板进行扩大和完善医疗机构的一系列工程,都可以叫做“医疗新基建”。
包括:疫情期间中央提出的移动实验室建设(武汉方舱实验室)、医院床位扩建、应急物资及医疗设备的配备、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等。
医疗与公共卫生新基建有哪些?
从疫情防控的角度出发,新增包括:按城市人口数量补足地级市三级医疗机构;对标发达国家ICU配置,健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ICU建设,完善感染科系统建设;在地级市按人口数量配置建设相应数量传染病医院;补足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未来的智慧医院,将通过APP、手机、智能听诊器等设备,实现各种诊疗方式的对象在线、数据在线和计算在线,并最终实现器官在线。因而智慧医疗升级是种必然,在技术驱动、经济升级、CPS资源融合、大规模协作等新业态的推动下,一步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基建”拉动经济释放发展新动能
新增医疗与公共卫生机构将拉动必需的医疗设备、医学影像、检验中心等相关产业的市场。伴随提升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水平,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机器人、AI+医疗等产业会迅速崛起,形成新动能。

人们对疾病预防与健康意识的增加,将促使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如可穿戴设备、健康档案、健康大数据平台等加快发展。
从短期来看,面对“全球大流行”疫情、经济放缓、贸易摩擦、新旧动能转换等诸多挑战,新基建能够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综合性的重大作用。

“新基建”将成为激发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宏观逆周期调控的关键一环,在线服务、网络消费等互联网业态将进一步繁荣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以此次疫情防控为例,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新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病毒检测诊断、疫苗新药研发、防控救治等方面的速度和效率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从“高危人群疫情态势感知系统”到“5G融合”,“从AI外呼机器人”到“健康码”,从“核酸检测试剂”到“疫苗研发”,疫情已经变成了各种“黑科技”的练兵场。
从长期来看,新基建将助力我国经济转型,为产业数字化升级夯实基础。以5G为例,5G将成为未来行业间联接的枢纽,5G毫秒级的响应速度,将带来千行百业的“中国式”高速度联接的新业态。

5G已成为大国间科技角力的主战场,谁占优,谁将掌握未来科技的主动权。5G的影响力还在于,5G赋能相关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产业数十万亿产值。
新基建成为热词,折射出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以及对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热情拥护。新基建意义重大,前景可期。新基建投资项目在减少疫情短期冲击的同时,也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