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作为一种属地型商业,“小而美”的社区商业充分利用与消费者的近距离,成为社区居民日常消费、娱乐体验的便捷场所,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消费升级,社区商业也纷纷改造,焕发新生。本文分享几个案例,供大家探讨。
一、绿城桃源小镇缤纷里·一号街——内生型社区商业中心
绿城桃源小镇缤纷里·壹号街内生型社区商业中心,首个特色小镇配套商业项目。作为绿城小镇集团在杭州启动的的第一个特色小镇-绿城桃源小镇的配套商业,在运营中,已经总结出了小镇主题文化、空间场景、品牌业态、社区运营等多个层面的运营经验,打造了小镇商业模板。

首个耕读文化体验式Block街区。结合桃源小镇耕读文,始创中国“首个耕读文化体验式Block街区”,以街坊巷、院落制、八境十六楼来呈现理想邻里尺度,社区文化与商业中心结合。


缤纷里扎根社区,打造了包含“缤纷惠来、缤纷集市、缤纷电影、缤纷剧场、缤纷文创、缤纷童乐”等品牌系列社群活动,服务于社区居民。

二、绿地缤纷城——生活+社区商业中心
绿地缤纷城 生活+社区商业中心首个国家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特色一,自有品牌。区别于其他标准化社区商业中心,绿地缤纷城拥有“G-super/绿地鲸选(绿地全球商品直销中心)”,是绿地的自营品牌。G-super面积3000平米左右,商品SKU超30000种,其中90%为进口商品,生鲜比例占50%,选址于离社区最近的地方,打造“餐饮+购物”的全球优选超市。

特色二,生活+社区服务集合店。生活+社区服务集合店集合店包含洗衣护理、裁剪缝纫、家政服务、烟酒行、电器维修等实际解决居民生活需求的品类,外围其他合作商户包含G-Super、111药馆、果酱维修、斑马烘焙、邦博等,一站式解决社区居民需求。
三、万有集市——三味合一的智慧“新农贸”
万有集市以上海三角地菜场为蓝本,通过菜场升级、便民简餐、邻里中心三大功能重新定义和塑造菜场,集“烟火味、好滋味、人情味”为一体。

打造以菜场为核心的社区服务中心,即“菜场+商业配套+社区活动中心”的全新生活模式,为周边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在生活半径之内的菜市场变成了一个生动的体验馆,引导人们在一种空间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习以为常的日常。

四、永年菜场——城市乡野
在老一辈上海人眼中,永年路上除了出名的“四十间”,还有的就是这个出名的小菜场。邻里之间的这条路和这座菜场落下了岁月印记,四十年来,他们依旧保持着这种生活节奏。只是今非昔比,对门马路开始拆迁,一街之隔的菜场,走上了更新之路。

菜场业态的更新绝不应该是走向“生鲜超市”,菜场是现代都市人,所剩不多的能够直接接触到“自然”的地方了,其更应该是一种“城市乡野”的存在。

动线是菜场设计里极为关键的一环,减少拐弯抹角、动线直达、视线清晰是其设计原则。此外,根据菜场的使用人群,需要考虑适合的老龄化设计,如栏杆防护,入口缓坡等;也需要考虑货运动线,如垃圾清洁流线等等。

菜市场重点改造内容包括:外店招,内店招,入口场所营造,空间主材质,以及“城市乡野”为主线的空间叙事。
入口的“石笼”的景观立面影射“城市乡野”的仪式感。将石头替换成更有机的松果、麦穗、松木、卵石等重新拼合出一幅断层地质图。石笼里的干蒸松木自身散发出来的木质清香,也是裸筑臆想中的嗅觉上的仪式感,伴随着视觉的体验与水果铺的入口功能,共同创造感知上的“城市乡野”。
五、长宁幸福里——“新物种”空降90岁老马路
位于幸福路和番禺路之间的幸福里,周边不少居民区都超过30岁“高龄”,番禺路、新华路、法华镇路上两人方可环抱的梧桐树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长久以来,影城周边都保持着人流涌动、街区却许久未变的状态。

矜持又时髦的重要原因,是幸福里大门口的那家书店,“幸福集荟”。这家今年元旦开业的书店把大门开在了番禺路,沿街有长约10米、高近5米的霸气落地窗。


每到夜晚华灯初上,脑内“小剧场”丰富的朋友一定会觉得这里“宛若幻境”。但望望隔壁红砖白墙的老式居民区,再看看对面店门上写着“啤酒、小龙虾、烧烤、宵夜”的饭馆,这家时髦书店的出现对超过90岁的番禺路来说,相当于巴黎卢浮宫前出现的玻璃金字塔。
内容来自网络整合,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