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旅商业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对“商业”和“文旅化”有了新的认识。虽然高铁飞机交通加速发展,世界的距离变小了;消费不断升级,我们的视界打开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工作、生活、休闲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与此同时,身边的商业空间,无论是超市、餐厅、商场,也纷纷朝着网红打卡地迈进。新消费新业态,层出不穷,引导、引领消费者需求。情怀、环境、氛围,已经成为日常消费的实体商业开店必须考量的因素,用尽心思,花样百出,抢夺消费者心智,吸引消费者眼球。
在此趋势以及市场需求下,文旅景区商业业态打造悄然发生着转变,生活化的商业业态逐渐以文旅休闲思维打造,而文旅景区商业业态逐渐与城镇化业态融合。
一、实体商业的文旅化趋势
文旅化的商业空间成为商业综合体发展的新趋势,比如重庆洪崖洞、上海新天地等老建筑群的复活;又或者是“这有山”与超级文和友这一类新创的综合体,都为城市商业带来新的灵感。
1、新业态
这两年,很多购物中心转型为文旅综合体,比如北京和平菓里,上海1192弄、广州广正街等,它们的主题涵盖文创、新兴生活方式、复古场景、亚文化等。商业业态也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集合了亲子、文娱、休闲、手作、餐饮、科普等这些以往在景区才会有的业态,甚至休闲娱乐类占比高于零售。纯粹的商业项目反而成为综合体里面的点缀,创新商业成为亮点。
商家的引进也需要有特色,都是设计感、参与感十足的商业,具有话题性、网红特点的商家,不再是单纯的卖商品,而是销售一种生活方式。比如,电影院不再是电影院,而是集合了电影文化展示+老电影回放+电影咖啡书吧+电影沙龙为一体的电影文化综合店。再比如,集合了纸艺制作+礼品购物+零售+纸艺设计+艺术展览为一体的手作文化综合店,等等,这些年这样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2、新设计概念
摈弃传统商业空间设计中“如何容下更多的商铺”的理念,将“如何让顾客更舒服,让顾客更愿意停留”作为首要条件。从以往服务于商家,转变为服务于消费者。网红打卡点与主题街区的大量涌现成为商业空间设计中的新特征,即使嘈杂的菜市场,也逐渐文艺起来。井然有序的摊位、美观且实用的货架、个性化的背景墙,让老市场焕发出新的魅力。
3、新元素
通过科技手段打造互动景观,是聚集人气的新手段之一。瀑布秋千、灯光跷跷板、《心动》灯光互动艺术装置、互动感应艺术装置、互动投影等都被纳入到了商业空间中,并且这一类三维互动方式已从普通的购物中心延伸到机场等商业空间。
改变原有的以商业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丰富前卫的文化气息聚拢了众多“城市新贵”。这种“文旅综合体”的商业模式,才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升级版,也是城市商业发展的新方向。脱离单纯的物质吸引,满足人们的不同精神及文化需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城市内围绕“聚人气”而打造的这种“文旅综合体”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综合体,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二、文旅景区的商业化
传统的文旅项目,商业以小型商业街、集市、游客中心周边的分散商铺为主,同质化严重,缺乏专业管理,运营低效。在旅游度假消费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旅游消费群体不仅预算增加、时间充足,而且对消费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大多数人不仅愿意把钱花在景点游览本身,更愿意把钱花在旅游之外的延伸体验上。
1、外地游客的需求
旅行不再是逛景点,旅行已经是我们的生活之一,是体验生活在别处的感觉。文旅景区的业态,既要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又要区别于城市商业,区别于城市商业,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多么高大上,要体现当地文化,要有当地人生活的烟火气,那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而不是生硬的照搬植入,要让游客感受到当地文化的温度。旅游变成对当地美食文化、居住文化、当地手作文化的深度体验。文旅商业设施除了承担基本的吃饭、购物、住宿功能,还承担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互动交流、游览体验等复合的功能。
新打造的文旅小镇中,每一个店铺都是一个风景点,每一个店铺都是文化体验点,弱化纯粹的商业功能,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逐步凸显,让游客在闲逛中产生消费欲望,在欢乐中产生消费行为,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文旅商业业态。这就需要在规划中考虑这都些问题,规划中多创造组团式空间而非并列式,用艺术的眼光去创造情绪体验,用生活的感受去营造氛围,在设计中拿捏好传统与时尚的混搭尺度,风格相似但绝不相同的街景环境,经营性单体空间设计要足够丰富,增加露台、庭院、廊道、花园等空间的占比,高品质的小品和装置艺术具有超乎想象的作用等等。
当旅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游客就成了这个城市的闪住居民。为了能让闪住居民自愿留下来,延长停留时间,就要提升人性化服务,增加人性化配套。比如,母婴室,免费充电设备、免费无线网、残疾人服务站,再比如满足不同人群的业态,老公等候休闲区、老人休闲区,熊孩子玩闹区等等。满足游客在家能体验到的一切关怀,才能让游客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2、本地居民的需求
文旅景区还应该考虑本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费。所以,商业和文旅都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星巴克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第三空间”概念,“人们需要有非正式的公开场所,可以在那儿聚会,把对工作和家庭的忧虑暂时搁在一边,放松下来聊聊天”。这些的就是本地人的生活需求。为本地居民提供社交平台,除了可以增加营收,最重要的是是平衡文旅商业淡旺季的运营痛点。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质与气候条件导致旅游资源产生极大的差异化,北方大部分景区的冬季几乎无游客来访,商铺开业率不足50%。这就要求旅游产品的设置和后期运营一方面尽量延长旅游旺季,并设置可行的四季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更重要的是满足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从业态规划定位就开始研究设置能够吸引游客淡季旅游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并且在商业业态中如何呈现落地,把商业业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淡旺季综合考虑、整体解决。
三、结语
未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纵深化方向的发展,新时代、新需求、新业态、新特点层出不穷,对旅游业也提出新的命题,文化、旅游、商业在加速融合的过程中,必将在“无边界”的产业探索中释放出巨大的红利。
规划设计招商运营一体化是项目能够落地的最有效途径,规划设计与招商脱节必然会影响项目落地,尤其是后续招商,于是这样的需求,对传统规划公司提出新的课题与挑战。未来对于规划公司的考验不单单是在纸上画图的能力,创意的能力,更多的资源整合能力,招商能力,运营能力。红利永远伴随着挑战,而这一战必须迎,没有任何退缩的余地可言。
内容源自大地风景,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