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英国的民生储备大多也是靠社区商业支持。即在商业回暖的今天,消费习惯仍然被重新定义,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体纷纷转战“云”上,唯有在目标居民客群步行 10-15 分钟内的“第一商圈”,和居民生活高度关联的社区商业,如生鲜超市、便利店等业态,活力十足。
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是一种意外出现的测试,测试出这些社区新零售商业体存在的价值,并让终端消费者对这些社区新零售商业体有了强烈的依赖。当疫情过去后,商业业态和吸引力将决定这些新零售商业体是继续受到欢迎,还是逐渐褪色。
一、社区商业在疫情后进阶的关键点有哪些要素?
● 前期招商进驻阶段,运营方需要具备对品牌的精准判断和指引,提升商业的生命力;
● 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前提下推进数字化运营,运用会员体制和大数据系统做好对消费客群的维护和积累;
● 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借助社交电商和直播等手段扩大宣传和影响,通过微信小程序、APP等载体对接社区门店,搭建稳定的供应链和物流服务体系;
● 强化社区理念和服务意识,更加重视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形成专业化的开发模式。
二、社区商业的多元业态将常态化
轻餐饮、药店、便利店、健康美容、亲子娱乐、医疗诊所、文创书店等业态都因迎合了居民就近解决生活需要的特点而受到欢迎。而如今配套服务的概念也已经延伸到洗衣、配锁等更接地气的项目,比如盒马里▪岁宝的超级服务台成为了项目的主打之一。
社区商业的进阶对软硬件技术、运营方法有哪些更为专注的需求?
● 准确的市场调研、竞品分析和对目标消费客群的定位;
● 合理的商业定位、业态规划和面积配比,以提升商业氛围和客户感知;
● 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依靠规模和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对上游企业的控制;
● 做好售前售后和物流服务,和消费者形成良性交互,促进消费者复购和数据沉淀。
社区商业的进阶对地产的要求是否带来变化?哪些位置,拥有哪些元素,什么样的地产更符合进阶后的社区商业需求?
此外,如何有效控制上游供应链,或者建立生态体系,控制成本,保证货源,如何将社区小店、社区配送、社区物业、社区数据、社区运营等连结为一个更为高效的商业链路,如何将配送机器人、无接触自提服务、VR和AR购物等技术融入,以及如何与快递柜、自提柜进一步深度融合,都是新零售商业体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三、社区商业的未来
此次疫情有效凸显了能解决周边1-3公里需求的社区商业的重要性,使得政府愈发重视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工作,将在未来加大社区投入,并将养老、儿童幼教、数字化、体育健康等囊括在内。以浙江为例,已率先在全国推出“未来社区”概念,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新社区建设,在2021年打造100个试点项目,这无疑将带给社区商业加速发展的机遇。
因此,除社区生鲜与便利店业态这两类核心业态外,社区商业未来布局还应围绕“刚性需求、消费习惯、活跃客户、客户粘性、品牌忠诚”这五个社区商业的特点考虑更多合适的业态,将供应链和互联网整合在一起,通过线上数据和线下服务的有效对接,构建一个包含人的服务、现金流和信息流在内的完整生态圈,让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能够被充分了解、充分满足。
由于社区商业的流量更加固定和精准,它更专注于服务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存量市场,用户精准,因此社区商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类别分明、布局合理,乃至社区商业项目方与商铺承租的商户运营方,成为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催生出更具社区理念和社区服务意识的社区商业。
四、社区商业的发展趋势
疫情过后,社区商业的社区商业模式需要加快转型和升级。社区商业因此需要不断进阶,以迎接新发展机遇的到来。
其实,这几年社区商业已不仅仅是商业体,2019年11月30日开业的“盒马里•岁宝”,将生活服务业态整合后,以“盒马管家”命名的超级服务台首次亮相,集合了家政保洁、服饰修补、配锁打孔等民生服务;社区文化综合体和社区教育综合体在江浙沪遍地开花。
国外案例中,比如泰国新开的the COMMONS第二期,以第一期的成功经验开启社交新平台。比如新加坡则走反向路线,先界定出建筑的主要功能是社区中心或者老年活动中心等,再讲商业内容加入其中,通过细节融合两者,并模糊两者的界线。
在消费升级、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未来的社区商业将朝着标准化、网络化、丰富化、社群中心和便民中心、“夜经济”化、“地摊经济”抬头、资源整合化和区域中心化发展。
第一,标准化。即形成标准化产品线快速复制扩张。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社区商业标准化必要性越来越高,其有利于实现快速扩张占领市场先机。如华润在其整体商业布局及社区商业战略均设置了由低到高三种定位档次的产品,即精致型商业、一站式快乐消费中心和基本生活型中心,并计划加以快速复制,实现商业地产全面提速。
第二,传统企业借势O2O挖掘线下商机,而社区物业则通过O2O服务形式为居民提供增值服务以实现新的营收点,包括周边生活服务、社区广告营销、社区电子商务、物业增值服务、网络社区论坛、社区交友及服务等。
第三,消费者在大多数品类中呈现出“多品牌偏好”行为,这意味未来社区商业需重点考虑品类/品牌丰富度。
第四,未来的社区商业不仅仅是日常消费的地方,应更加强调成为社交体验的场所,如社区跳蚤市场、社区运动会、相亲会、宠物联谊会、儿童活动等。
第五,社区商业以服务为核心,以便利为竞争力,服务观在消费者价值观中占强烈认同位置。例如维修、送水、鲜花、诊所、家政、洗衣、快餐、药店、银行等便民服务。
第六,社区商业在运营的业态、时间上应体现灵活度。一方面在运营业态上,以咖啡厅为例,融合了咖啡、甜品、简餐、会议、书吧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部分业态可适应周边消费群体的实际需要,调整开门闭店的时间,如早餐、超市等应提早开门,餐饮店可适当延迟闭店时间。
第七,随着未来单体项目开发体量的增大及运营的成熟,未来社区商业部分产品辐射范围将逐渐扩大,有机会转型为区域中心。社区商业一般辐射范围在周边2公里内,随着商业影响力提升、品类组合丰富、服务范围更广,辐射客群更多面,部分邻里型商业将逐步发展到辐射周边5公里的区域中心商业。
第八,社区商业与金融的结合可实现较好的资源整合,既有利于资产形成 规模化提升,又能推进社区商业运营的改善,香港在这方面提供了借鉴经验。
五、小结
消费者在变,社区商业也需要不断进阶,商业模式要因人而变,以迎接新发展机遇的到来。
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