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ssdl
Sreach
banner
INSIGHT

鹰眼

资讯分类
/
/
产业园终将过去,融入城市的运营才是更新的王道

产业园终将过去,融入城市的运营才是更新的王道

随着城市发展半径的扩容,曾经人们印象中的产业园区走进了人们生活的范围,但在早期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以基础设施投资和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偏驳致使园区忽略了生活与生态的基本功能,导致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对割裂。

 

而当产业园区不断缩小与城市的距离、在此办公的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时,这种割裂就成为了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城市的融合也就慢慢呼之欲出。

 

与商业一样,如今的产业园区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管理,都需要运营思维来主导。

 

 

随着城市城市发展半径的不断扩容与人们对办公与生活需求的水涨船高,传统的产业园区逐渐被时代淘汰,新兴的产业园区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融合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既要让园区融入城市生活,又要让园区成为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无论是功能构成、交通组织,还是开发手段、互动行为,“融合”于产业园区而言,核心就是要将园区设计的方方面面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进行整体打造,兼容生活与生态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准确来说,产业社区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等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新型概念。

 

它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来说,打破了地理边界,空间更开放、企业生态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跃,可以说,产业社区是产业园区的3.0时代。

 

 

新型园区的代表——樟宜商务园

 

1998年JTC在樟宜机场附近规划新建樟宜商务园,园区占地面积71.07公顷,租期为30年。

 

 

该园区可以说是3.0时代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以花园式的环境、便利的轨道交通、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吸引了如IBM、Honeywell、Xilinx、华为、爱立信、花旗集团、DBS银行、瑞银、瑞士信贷、摩根大通、渣打银行等众多知名跨国企业的进驻。

 

 

樟宜商务园毗邻成熟的生活片区,园区位于樟宜机场附近,周边分布成熟的居住社区、邻里中心,生活设施非常方便;教育设施主要有新加坡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校,能与园区行程良好的人才互动,城市配套主要有新加坡博览中心,丹那美拉高尔夫球场、拉古纳国家高尔夫球场和乡村俱乐部。

 

 

在樟宜商务园,商业面积的占比已大大超越产业面积,这里成为了以商业驱动产业发展的混合型社区,加之周边充足的居住人口,与其说樟宜商务园是产业园区,不如说它是一个承载着烟火气的商业生活中心。

 

 

通过新加坡产业社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产业社区的双重属性,即“产业”和“社区”。产业聚集了大量就业人才,是社区形成的基础,而社区强化了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搭建产业主体和就业人才的社群平台,打造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

 

 

接轨城市生活、商业化的文创产业园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进阶中,都会孕育出一批批新兴产业,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媒体传播、文化创意等行业迅速崛起,作为产业的承载,文创产业园区应运而生,而一些优秀的文创产业园区,为了让租户更好的对话市场,开始用商业作为链接,深挖文化创意的商业价值,并渐渐让产业园区成为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的高地。

 

提到文化产业园,台湾是不可不说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近乎完美的将文化创意产业与商业融合,成为了台湾旅游和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

 

台湾的文化创意园区在策划、产业聚集、运营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将文化产业的商业化,以盈利与客流均是NO.1的华山文创园为例,我们解读台湾文化创意园区独到的商业运营法则。

 

 

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台湾第一个文创园区,在台北所有的文创园区中,它虽不是面积最大,但却是发展最早、营运最为成熟,同时也是人气最旺的一处,究其原因,不外有三:

 

首先,打造话题,吸引流量。从商业角度出发,要盈利就必须要有客流,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园区先从硬件既建筑上创造话题,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日本"芳酿社",曾是台湾最大的制酒工厂之一,为了让园区自带流量,园区最大化保留了日治时期制酒产业建筑群,兼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构造风格,俨然一座产业建筑艺术博物馆。

 

古旧建筑中不仅浓缩了台湾近代制酒产业的辉煌历史,更是珍藏着台湾百姓的生活往事。得益于此,园区一经面市,就凭借原始建筑的话题,顺利走了一波推广营销,打开市场声音。

 

 

其次,产业,产业还是产业。在产业集群打造上,华山园区创意发力产业链条,将园区背后创意产业链的构建作为创意园区发展的核心,以保证和推动园区持续发展。园区除了囊括了广告产业、设计产业、广播电视业、出版产业、工艺产业和数字内容业等六大产业的企业以外,还兼容了多个特色店铺,尤其是一些前店后场的店铺,明明白白的演绎了一次产业与商业的融合。

 

最后,商业氛围的极致化营造。园区在通过商业店铺提供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同时,更通过举办展览、讲座、节庆等活动,提供艺术文化体验,营造出满足人们吃喝玩乐和慢生活的创意聚落。

 

同时,华山园区还努力营造全天候的商业氛围。比如,周末假日园区门口大草原旁年轻人的创意市集,园区内“台湾味”十足小吃自助餐厅和创意店铺,明星工作室及其衍生的精品店,使华山园区全天候不停歇,白天和夜晚一样充满吸引力。

 

 

总体而言,为了实现效益与艺术的共存,华山园区的经营理念不以单纯招商引资为目标,而是通过搭建创意平台汇聚人流,吸引有效的商家进驻。创意采取"商家入驻与空间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固定商家日常经营的同时,以艺术活动有效提升园区空间使用率,增加园区人气活力。

 

构建城市生态新空间-花园式产业园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生态”的牺牲,伦敦曾被称为“雾都”,洛杉矶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熊本县的水俣病事件也曾轰动世界。看起来,城市产业的发展难免会造成城市生态的缺失。

 

但是,日本产业园的发展恰恰打破了这一“认知”,在日本,工业园区既是一个高效率的生产基地,但更是一个宜居生态的大花园。

 

 

其中,最典型园区代表就是富士市工业园区。这个园区是1997年开始建设的,土地面积为1065亩,共有9家企业,年经营额390亿日元。

 

园区内虽然有一家是化工企业,有一家是造纸企业,但调整池内的水依然清澈如故。区内有两种绿地,一种是分布在厂区内由厂家自己绿化的绿地;还有一种是原先就有而在园区建设时保留下来的保留绿地。

 

为了与远处的富士山景色和谐统一,园区的每个厂房都染成了墨绿色和青蓝色,在青山绿水间,富士市工业园区很好的与周边绿色环境相交融,真正实现了在自然间生产与办公的理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层出不穷、人口爆炸式的增长等诸多问题的袭来,传统产业园已无法适应城市发展以及人居和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生态产业园区开始成为世界产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

 

从企业发展层面而言,更加绿色的办公环境给予了员工一个“自然”呼吸的空间,缓解精神与压力的所在,有利于人与人的连接,也有助于工作效率与企业效率的整体提升,更加深了园区与企业的粘性。

 

目前,国内的很多城市也开始注重对绿色生态产业园区的打造,一方面,我们需要借鉴日本的园区的建设经验,把控好绿地面积与产业面积的占比,并尽可能实现废弃资源的再利用,而另一方面,注重原始自然空间的保留,有效利用原有的自然,并以此为基础营造自然生态空间,这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对生态与自然的尊重。

 

 

各路资本的疯狂入市,造成了产业园区进入门槛很低的假象,但其实不然,今日的产业园区早已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办公需求,由于产业园区的客户往往是新兴产业,想法更加突出,办公要求多加多元,因此,相较于单纯的写字楼,产业园区的进入门槛更高,开发难度更大。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产业园区不仅要承载产业发展的功能,还有完成与城市多元功能的“融合”,成为能脚踏实地构建出一个实际所需的办公中心,又能承载美好生活的多功能园区。

 

 

end

推荐新闻

  • 深圳市乐投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0755-85215576

    邮箱:letoufazhan@163.com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环球物流中心26楼乐投发展集团

  • 乐诚联合顾问咨询有限公司 

    电话:138-2330-9793

    邮箱:letoufazhan@163.com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环球物流中心26楼乐投发展集团

  •  
  • ptai

    乐诚联合顾问咨询

  • ptai

    伯居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