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动城镇化发展
在城镇化新阶段和城市新变局中,三个维度已经明晰可见:产业带动人的不断集聚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运营及系统化水平,以及市场的统一与开放要求制度变革不断深入。
在城镇化2.0阶段, 技术创新变革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化的推动因素也从外生型向创新驱动型、功能复合型转变——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质量更优、效率更高和潜力更大;推动城市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城镇体系从金字塔形向网络化、扁平化发展;推动城市功能从服务生产向服务科技创新转化。
换言之,科技创新成为城镇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城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对城镇化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城镇化发展动力从生产投资向服务消费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不断地扩大着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动力支撑作用。
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质量更优。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城市竞争效率更高。最后,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的发展潜力。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创新水平能够提升城市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科技创新的驱使下,城市的创新能力保障了城市能够动态、持续地调整自身发展能力,意味着城市的发展更有后劲和潜力。

为了应对产业发展动力的转型,城市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强化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作用,营造能够吸引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定居的宜居舒适环境、有利于资源统筹的行政管理资源、有助于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等。同时提高政府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主要驱动力的趋势下,城市人口规模不再是城镇体系的重点,而更加注重考核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结构和作用。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世界竞争格局,进而推进全球城市体系格局的变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区域空间组织呈现出信息化社会下“流动空间”的新形式,促使区域空间从等级化到网络化发展,整个空间呈现出一种多中心、跨越式、水平的态势。

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网络化的城镇体系格局
北京、上海、深圳属于全国网络等级的第一体系,广州、成都、武汉、南京、天津、杭州属于第二等级。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节点的网络联系尺度为全国范围,属于网络中的“明星”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核心”作用非常显著。
科技创新加速了城镇等级的跃迁,推动城镇体系扁平化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使得能够抓住创新发展机遇的城市甚至城镇,能够跨越原有的金字塔形城镇体系结构,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中,实现城镇等级的跃迁,推动城镇体系扁平化发展。
例如乌镇通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融入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创新网络,进而提升了城市等级。因此,能否抢占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成为城市能否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

科技创新推动城市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互补,加快城镇体系网络化发展。科技进步提升城镇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城市之间互相协作,形成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推动城镇体系网络化格局的形成。最后,科技驱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城镇群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城市的发展要努力抓住全球科技创新的变革趋势,努力提升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寻求发展先机。因此未来需要重视对城镇群的发展规划和空间引导,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群内部推动分工协作,统筹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推动城市空间发展从功能分区向功能复合转变,营造产城融合、职住匹配的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推动城市建立数据驱动的多目标智慧决策和运营系统,建设智慧城市。
在服务生产的外生型阶段,城市的空间发展以强调产业发展为主,突出经济建设,忽视城市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甚至以牺牲生活空间而发展生产空间。

而在创新驱动阶段,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提升对创新主体的吸引力,从服务于生产转向服务于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和创新资本。
城市科技创新功能作用不断凸显,在与其他功能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塑城市空间。智慧城市等新技术优化提升了城市空间治理水平。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物联网、人脸识别等更多的新技术成熟并用于城市管理中,城市治理手段和管理技术不断更新升级,城市空间营造和管理更加智慧、有序。
随着城市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城市建设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导向,致力于努力提升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优化城市管理机制,吸引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