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启动近一年的皇岗口岸重建项目迎来新的重大进展,皇岗口岸重建项目“三开”仪式在新皇岗口岸综合业务楼建设项目现场举行。

“三开”是什么:临时旅检场地全面具备开通条件、现口岸旅检区开始拆除、新口岸综合大厦开工
临时旅检口岸可满足每日3万人通关,老口岸旅检区拆除将于8月底完成

皇岗口岸重建项目于2019年6月正式启动,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
首先,在货检区建设临时旅检场地;
其次,拆除皇岗口岸片区老旧建筑;
最后,再建设新口岸。
今年5月,皇岗口岸临时旅检场地建设工程项目正式建成移交。

整个项目仅用10个月完成,设置了旅客查验通道出入境各20条,其中自助通道15条,人工通道5条,设置车辆查验通道出入境各4条,设计通关流量每天3万人次。

皇岗口岸拆除重建范围占地17.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2万平方米,涉及15个用房用地单位。今年5月,搬迁安置谈判正式完成,整体拆除工作将于8月底完成。

新皇岗口岸将取消货检功能,释放土地用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发
皇岗口岸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心两翼”规划布局的核心,是联系合作区深港双方园区的重要节点,是串联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枢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程,皇岗口岸重建将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深港创新要素便利流通的关键一环,也是对深圳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的有力支撑。

新皇岗口岸的设计在建筑形象上提炼“湾区基石、国之重器”的意象,外表稳固开放,象征深港合作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新型材料的使用,打造隽永、恒久的城市新地标。
据了解,新口岸旅检大楼将于2022年底建成。未来,皇岗口岸将定位为“一地两检”纯旅检口岸,取消货检功能,释放土地约50万平方米,用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区域开发。
新皇岗口岸有何功能?
皇岗口岸是全国最大的、唯一全天候通关的陆路口岸,将打造成为辐射大湾区、面向世界的集出入境口岸、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活力公共空间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口岸。

功能一:纯旅检口岸(深圳第一口岸)
新皇岗口岸规模宏大,占地约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出深圳其他6个口岸规模总和,当之无愧为“深圳第一口岸”。新口岸定位为纯旅检口岸,高峰期日客流量最高可达30万人次。
功能二:立体综合交通枢纽(3城轨+2地铁)
新皇岗口岸将引入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和港方轨道等多条轨道交通,建设公铁复合口岸,实现湾区内部和跨境高效互通。 新口岸周边将引进3条城轨和2条地铁,分别为现有的地铁7号线、规划的20号线、深广中轴城际线、穗莞深城际线以及建议的香港北环线支线。

功能三:城市活力公共空间(商业、文化与生活的聚合点)
随着内地与港澳之间合作交融,口岸建筑将打破传统设计模式,与城市打通,让口岸枢纽转化为集商业、文化、生活为一体的聚合点。

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实现口岸三大功能?
为实现新口岸三大功能,从方案阶段开始,市工务署与设计单位多次研讨,秉持追求设计品质的原则,通过一系列“功能复合、空间重构”的设计策略,践行“高效、兼容、绿色”的设计理念,在约8万平方米的用地内,高效组织深港旅检大厅、过境与非过境交通层等40万平方米的复杂功能建筑。
高效、兼容:垂直叠加,口岸与城市全面融通
设计创造性地引入“垂直叠加、高度复合”的策略,重构出入境大厅层、过境与非过境车辆层;采取南北向的旅客通关方向,以便更好地接驳深港轨道交通、缩短步行距离,同时实现“以人为本”的口岸设计理念。

地下一层——轨道换乘:引入“城市通廊”,多条轨道站点实现了高效换乘,将新旧口岸、轨道交通、城市绿轴高度复合;
首层——非过境交通层:场地大部分空间“还给”城市,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并组织各类非过境交通动线;

二层——过境交通层:利用落马洲大桥和皇岗高架升级改造的契机,过境车辆平层快进快出,规避过境交通对城市周边道路的影响;
三层——旅客入境大厅:入境旅客由落马洲大桥乘车到达口岸二层交通层,经垂直交通核到达大厅,通关、入境;
四层——旅客出境大厅:出境旅客经口岸二层交通层,搭乘垂直交通直达大厅,反向通关,进入香港。
绿色:开放生态,打造城市活力空间
本次设计充分尊重区位规划,通过景观绿轴、下沉广场的引入,打造多维慢行系统,串联福田口岸、新皇岗口岸以及未来深港合作区中央绿轴等重要节点,让口岸建筑不仅是连通两地的交通枢纽,更成为融汇生活、融汇城市与自然的景观枢纽。

新皇岗口岸,将实现湾区内部和跨境高效互通,打造深圳的标志性门户,满足未来多变的需求,以丰富的绿色公共空间,为城市带入公共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