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正成为当下我国的经济新热点,迅速崛起。热潮之下,特色小镇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经济学概念或者行政学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引擎。
当所谓的“特色小镇”都一个模样时,看一个古镇就够了。小镇因缺少灵魂沦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再无法成为吸引游客的度假胜地。

追捧特色小镇建设的房地产商,他们的思考路径是为了解决拿地贵的问题,因为特色小镇的占地面积往往要十几平方公里,单价便宜,以特色小镇建设名义向政府拿地成本低,但开发房地产项目这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建房盖楼,投资上去了,满足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要求。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这样的小城镇最后有可能会演变成“空心镇”、“僵尸镇”。
特色小镇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多样,其中,直接影响因素包括现状布局、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产业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职能因素等,间接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市场因素、技术水平、人口因素等。
现状布局
该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已经有现状布局形态的建制镇为依托的特色小镇。现状布局是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综合反映了历史、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条件及科技发展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特色小镇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规划完善空间发展与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
自然环境
特色小镇的发展一般依赖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现状地形地貌、水文矿产、气候风向等因素,通常不能单独对小镇空间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与其他因素结合共同作用于小镇。自古以来聚落分布遵循顺应自然、区位择优的规律,因此地理自然对小镇空间形成与发展是“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的利害因素。
自然环境会影响到工业、商业、居住与农业的空间布局,地形地貌(山体、河流等)会整体分割小镇,使其空间布局呈现相对分散的形态特征。
土地资源条件
土地资源条件主要体现在建设条件上,是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储备的土地条件有不适宜建设、限制建设、禁止建设和可建设土地等分类,尤其是在平原盆地地区,现以耕地覆盖为主,基本农田和林地性质土地的禁止建设性影响着小镇的空间形态。

可见良好的用地条件,是小镇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影响其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对外交通条件
对外交通作为特色小镇对外交流和内部交流的生命线,是一把双刃剑,对小镇的功能结构和布局形态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小镇用地扩展、功能组成、小镇用地价值及吸引力、空间布局形式的影响。
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以产业建“镇”,不同主导产业结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对小镇的空间布局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以工业型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产业与空间相匹配,内部叠加多元化功能,能集聚、锁定高端要素,发挥出特色小镇的生产力优势;以文化型为主导的旅游小镇,多重功能的旅游、休闲区域相结合,一般空间格局较简单,商业集中布局,建筑风格也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小镇(社会)职能
小镇在上下级体系中往往承担着某种职能性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具有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职能会直接影响小镇的规模、用地构成、居民活动半径、出行方式等。

因此不同职能的小镇在功能组织和空间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些不可预见的社会与经济因素也将成为小镇总体空间布局的决定因素。
政策影响
特色小镇受政府引导运作,各个省份制定了相关发展建议、产业定位、土地保障要素、集约利用条件等,在一定时限和空间范围内,使小镇的空间形态呈现千差万别。

综上所述,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小镇,形成千差万别的空间形态。
有条件的地方一定要编制特色小镇城市设计或风貌设计专篇,对老镇区的外部环境、整体格局、居住街坊、商业服务、街道空间、建筑风貌、绿地广场等风貌要素提出提升方案。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符号、材质的提炼和应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