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的南京路步行街在2019年正式启动改造。
按照规划,南京路步行街将向东延伸至四川中路,进一步与上海的地标外滩衔接。根据《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初步方案》,通过对标国际一流商业街,设定了将南京路步行街打造成世界级高品位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一总体目标。未来,从商业业态、街区形态、文化神态、消费生态四大方面着手,打造“最上海”的购物场景,“最国际”的购物体验,“最时尚”的购物氛围。
去年年底,国内另一大商业街——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北延正式亮相,从金鱼胡同延长到灯市口大街,长度由原来的548米延长344米,延长到892米,整个王府井街区业态和景观都将得到提升。
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等步行街的改造升级,我们可以发现:代表整个城市形象的步行街正在成为现阶段城市更新的热点。
究其原因,是因为相较购物中心,步行街在开放性、环境感和文化承载力上均有优势,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商业活力和特色成本最低的地方——就像了解一座城市的民生要去菜市场,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要去博物馆一样。
步行街代表着商圈特色,能够穿越历史。同时,它们有着极为鲜明的文化标签,是游客聚集的打卡地。
一、为什么越是知名的步行街同质化越严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世界上那些大名鼎鼎的步行街,只有游客对其津津乐道,却被城市常住居民认为是难以代表城市商业灵魂的地方,“只有外国人/外地游客才会去”,几乎成了城市大众对知名步行街的刻板印象。
这一点在类似英国这样有大量外来居民的国家更为明显:伦敦牛津街上的奢侈品旗舰店和高端百货 Selfridges 已经成为来自东亚和中东的强消费力人群的主场,而快闪街 Boxpark、潮流商业街 Carnaby Street 等伦敦著名商业步行街则容纳了更多对本土文化有深度认知的本地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展示性,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对知名步行街的发展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制约”。
1、核心步行街多在“老城区”,同质化严重。
观察各大城市的核心区商业步行街可以发现,它们历史悠久,成长过程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因此与其周围的名胜古迹一同构成了“老城区”:
王府井大街临近故宫,自清末起便是商业繁荣之地,1930年代还诞生了北京首个百货,王府井百货;伦敦牛津街繁华逾300年,附近有白金汉宫、V&A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圣地;香榭丽舍大道则连通凯旋门和卢浮宫,是巴黎的心脏地带。
区位优势给这些步行街带来了极好的展示性,从商业角度看,奢侈品对展示性要求最高,各城市的核心步行街是首选位置。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城市可以观察到很明显的步行街同质化趋势。
2、游客为主力客群,复购率低、创新驱动力不足
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城市内旅游景点的大量客群能够自然导入城市核心区步行街。游客消费是一大优势,但也导致步行街容易出现重游率低、客群复购率低等问题。
在“垄断”景区客群的情况下,步行街容易失去创新和改进的驱动力。加之步行街由一个商圈的多个项目建筑面组成,在国内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运营方,因此,除非政府推进,否则步行街的改造容易停滞。
二、步行街同质化现象如何破题?
在同质化和重游率低的困境下,步行街的改造重在对当下问题进行“破局”。
那么,结合当前全国上下步行街改造热,我们又该如何“破局”呢?在笔者看来,深度挖掘当地文化本质,并在内容方面实现差异化竞争,应该是步行街改造的方向和重点。
专家指出,由于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重任,步行街在发挥文化属性时常流于表面,内容略显生硬。实际上,一座城市的主要步行街应放松心态,不必要以“文化使者”自居,回归对城市人群的服务,深度理解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是挖掘属地文化重要的一步。事实上,商务部部长钟山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深度挖掘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展现特色文化底蕴。
本轮全国步行街改造热中一个让人欣慰的现象是,各地开始愈发重视文化挖掘。比如,第二次开街的王府井步行街,通过延伸将教堂东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文化建筑纳入其中,从静态层面链接了文化资源;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规划中,黄浦区政府开始深入挖掘南京路丰富的建筑文化和街区文化,包括打造老字号集聚高地,挖掘海派文化底蕴,推动南京路老字号企业通过“一品一策一方案”调整提升。
三、结语
2020年,步行街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
在一个能最大限度展示城市商业文化和本土风情的地方,步行街应对城市人群最大限度地敞开怀抱,可以服务迎来送往的游客,也可以用持续的魅力吸引居民重游。
文化和内容是商业永恒的主题,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内容供给的丰富和匹配性,也是城市步行街改造的突破之处。
内容来自网络整合,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