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地摊经济”
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应因地制宜,释放出“地摊经济”的活力。
保留地摊经济、对小摊小贩多一些宽容,在两会期间得到了很多代表和委员的热议。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为复苏经济、重振餐饮,各地都在问计。最近,中央文明办明确表态,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地摊经济”获得鼓励,有其现实的考量。在释放政策善意的同时,也隐含了“小吃小喝”的潜在市场。
5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发布消息,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求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据了解,目前各地为复苏经济、重振餐饮,纷纷在谋划对策。内参君就曾接到一些街道办的问计——如何助力餐企发展、重振地方经济。
其实,地摊经济与餐饮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烤冷面、烧烤、炸串、凉皮、臭豆腐,这些街边摊,抚慰了很多人的内心,而大排档、夜市,俘获了无数吃货的胃。
“地摊经济”渐热 商户生意回暖
“地摊经济”获得鼓励。目前,除了四川成都,浙江杭州、河南许昌等地也都已经允许在不影响疫情防控、不妨碍居民生活、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摆摊经营,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
在河南许昌,为了让流动摊贩规范经营,许昌市增加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流动摊贩们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统计显示,最近2个月里,已经有将近20家曾经的流动摊贩在文化路中段的便民服务点安了家。从事火锅食材生意的兰红利就是其中之一。兰红利说:“生意比疫情期间强多了,给咱们提供的这个平台挺卫生、挺干净,下雨可以挪进去,非常好。”
“小吃小喝”潜力大 餐饮业活力尽现
政府在变“堵”为“疏”,释放政策善意的同时,也激发了“小吃小喝”的潜在市场。餐饮业也正在“流动”起来,释放出新的活力。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济南的不少夜市先后开放了,摊主们骑着电三轮,戴着口罩集体出摊,其中有煎饼摊,有鲜榨果汁,还有东北烤冷面、铁板鱿鱼,而食客们正在大快朵颐。
这样的热闹场面还出现在了上海、天津、杭州多地的夜市里。食客们的胃被流动摊位满足了,餐饮业红火多了,商户们的钱包也鼓起来了。
商户:开业以后,每天的桌数能有120桌,营业额有4万多块钱。
商户:在允许出店经营的情况下,至少每天都在3万块钱以上;现在有77桌了,估计两万七八千块钱是没问题的。
商户:整个销量对我们来讲是平稳有提升的,我相信一定会很好的。
“地摊经济”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抓手
截至5月中旬,我国的住宿和餐饮业复工率达到87%左右。在推动餐饮业快速回血的过程中,路边摊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说,“地摊经济”是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抓手。赵萍表示:“从当前来看,消费快速回暖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今年1—4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8万亿元,其中65%是由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贡献的,这些主体实际上就是当前地摊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个举措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措施,从而成为促消费增长的重要抓手。”
因为疫情的原因,消费降级、理性买单会成为常态。可以预见的是,性价比高的小吃小喝,在“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等行为获得容忍的情况下,将会迎来一波政策红利。
从消费心态来说,小吃小喝不会带来负担,丰俭由人的产品结构,让顾客买单更加轻松。
不要可别小看街头的各种小吃小喝。面积不大、消费合理、出餐快、操作简单、利润高……看似不起眼的一家家小店、小摊,实则都有着强大的盈利能力。
后疫情时代,期待每一个用心经营的餐饮人都尽快复苏,无论规模是大是小。
内容来自网络整合,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