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人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电商、外卖模式停摆,加之限制人流大量聚集、远距离移动等因素,人们的活动逐步从公众场合 “转移”至社区,社区逐步成为了集中的销售点,其商业价值也开始凸显。
一、"因住而商",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目前我国在建和存量社区商业总体量在10亿平方米以上,而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发展,中国每年都将有1200万至1400万人口进入城市,未来10年城市化率将达66%~67%,形成2万个以上的新社区。2020年,全国住宅物业面积预计将达到300亿平方米,社区商业未来发展的空间非常广大。
如果说大型购物中心是城市商业的“主动脉”,那么社区商业则像一根根“毛细血管”,深入到各个小单元。相比较而言,城市型商业辐射的消费者范围较广泛,形态也较为多样;社区商业商圈范围小,针对性较强,最常见的是以底商的形式存在,但也包含社区商业街和社区商业中心两种业态。
住宅底层售价较低、不好销售向来是开发商头疼的问题,若改为底商,其价格则一般为住宅均价的数倍。底商作为住宅的配套设施,只需按照住宅用地的价格支付土地出让金,所以投资底商显然要比住宅划算许多。
社区商业中心则是社区商业的最高组织形式,一般都由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以及其他高级配套,如酒店、医院、大型购物中心等共同组成。“因住而商”的特点,决定了社区商业的便利性。社区商业的服务人口一般在5万人以下,服务半径在两公里以内;规模也一般控制在3万平方米左右。常被提及的“51015”,是衡量社区商业的基本指标,即实现居民步行5分钟可到达便利店,步行10分钟可达到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
贴近居民,因此具有便利性与综合性,这让社区组团规模大、人口多、消费力较为强劲。居民有着便捷的购物需求特点,这决定了社区稳定的消费流量和较为可观的商业利润。总体而言,商业地产向来有资金回笼周期长的特点,在当下房企纷纷强调提高周转效率、加快回款率的基调下,社区商业单个体量较小、投资开发操作难度较低、容易复制、利润较稳定等特质,已逐渐吻合视现金流量为生命线的房企的胃口。
虽然社区商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现阶段国内的社区商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只能算是起步阶段。市场社区商业消费占比仅为40%,而在成熟国家消费占比高达70%。那么,社区型购物中心有哪些创新业态组合?应该如何打造优质又成功的社区型购物中心?
二、社区型购物中心的创新业态组合
1、引进各类生活零售/服务品牌,打造功能齐全的社区商业:通过引进超市、便利店、药房、房产中介、汽车养护、干洗店、花店等业态,打造多功能、综合化的社区商业形态,提升社区居民生活便捷度与舒适度
2、集结丰富多元的亲子教育品牌,助力社区孩童全面发展:汇聚了全国领先的少儿教育品牌,涵盖编程教育、艺术教育、专业辅导、素质教育等多个领域。
3、超人气少儿活动:通过少儿活动激活商业空间的活力,引入单车传送带、飞翔海洋球、魔力传声筒等趣味装置,为小太阳家庭和二胎家庭提供室外欢聚场。
三、如何打造社区商业
1、加码"美好生活"类业态
疫情之下,消费者更注重自我,对“悦己型”消费关注度提升,文化娱乐、家居、美容等将成为疫情后消费的爆发点。影院、健身房、书店、家居零售、美妆等非刚需型、满足消费者“家门口美好生活”的业态,将成为社区型购物中心的新增长点。在面向高收入群体的项目中,艺术空间、画廊等也是创新方向。
2、增加儿童教育业态比例,加强空间互动性
疫情的发生使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们更珍惜当下,对儿童教育、亲子陪伴、天伦之乐关注度提高,或将促进疫情后家庭社交消费的爆发。未来社区型购物中心可加大对儿童教育业态的比例,同时强化公共空间营造,打造屋顶儿童乐园、跑道、农场等,促进社区居民交流与互动,将为项目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
3、线上线下全景运营
疫情影响下,在线消费持续爆发,线上社群更加活跃。社区型购物中心经营重点从“购物中心”转到“消费者”,交易环境从“场内”延伸到“场外”。通过打造商场APP、建立社群,打通全渠道,加强与社区消费者的沟通互动,是社区型购物中心发挥就近优势的新玩法。
4、打造共享空间、延时经营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带来巨大冲击,为控制经营成本及规避风险,未来公司办公场地更为灵活、办公时间更为弹性,一大批自由职业者诞生。“家门口”的共享办公空间迎来发展契机。为更好地服务各类人群,国外出现以24小时经营为特色的社区mall,国内项目也开始将餐饮品牌经营时间延长至0点,打造“深夜食堂”,还有引进酒吧业态等,这也顺应“夜经济”的消费新趋势。
疫情之后,中国的社区商业可以迎来更加有质量的发展,更期待国内能够涌现出真正成熟优质的社区商业。
内容来自网络中,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