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防止疫情反扑和恢复经济秩序仍是当下最重要的命题,但随着各城市街道重回喧嚣,企业生产经营秩序也已陆续步入正轨,一场全民期待的复苏也在铺面而来。
调查显示,38%的中国消费者表示相信疫情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
但当疫情“黑天鹅”之后,未来应该怎么走?如何在不确定中提升免疫力和竞争力仍是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
马太效应
截止4月,中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基本恢复生产,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复工率超过99%。
虽然疫情局面已得到基本控制,复工复产提速,但受疫情影响之下,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由“复工复产难”转变为“找订单难”,资金流、供应链等问题日益凸显之下,复工复产后的倒闭风险依然存在。
而另一方面,一些在疫情期间消费需求被放大的领域,则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宅经济”与“云生活”火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因短期内需求暴增实现了逆势成长。
但不论受到正向还是负面影响的行业,马太效应的影响则始终存在:巨头与创业公司的差距在拉开,头部公司与非第一梯队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
这一影响在房地产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疫情期间,还有超过半数的工地未复工,成交量暴跌时;另一边土地市场却十分火热,地产行业分化在加剧。一面是部分房企高额的债务和巨大的偿债压力,另一面是不差钱的土地市场频频诞生的地王。
在中小企业遭受重创,纷纷缩小业务规模、裁员、甚至倒闭之时,一些头部公司却在疫情之下凭借充裕的资金、高效的管理能力和全球调度能力,有了较为亮眼的社会责任表现,并成功穿越疫情,变得更加强大。在疫情中,地产行业的分化在不断加剧。
马太效应在其他行业也产生了诸多影响。比如,疫情下让企业远程办公,学校在线教学等无接触抗疫需求大增,腾讯迅速提供多款产品满足需求,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总营收同比增长了26%;华为一季度消费者业务也在国内略有增长,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预计,随着5G换机潮的来临,华为手机今年在国内会增长20%-30%。
家电市场在疫情以来同样面临着消费和制造的双重影响。但在2月份,全球产业链受到广泛冲击的背景下,龙头企业海尔不仅全面复工,订单完成率也达到了99.8%,与很多企业释放的悲观论调形成迥异对比,成为疫情之中把握新机遇的样本。
疫情“黑天鹅”面前,他们做对了什么?
企业能够在困难时期屹立不倒,甚至崛起并表现出强势的竞争力,绝非一日之功,这背后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持续创新,而创新正是彰显他们实力的重要标签。
疫情期间,房地产行业线下交易纷纷关闭,于是各大房企便开启了直播卖房的路程;在新基建潮流之下,龙头房企又提出以“5G科技”助推绿色建筑创新发展,引领绿色生活空间。房地产+5G的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基于万物互联理念,将房子升级为一个物联载体,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构建一个健康智慧的人居场所。
此外,其他行业的巨头在创新的道路上也从未松懈。
作为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公开数量超过3.7万件,授权专利超1.4万件。专利申请量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一,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二;华为在2008到2018年的十年间,研发投入超4800多亿。
而作为中国家电行业巨头的海尔,亦是经过了专利创新“从无到有再到多”的突破。上世纪90年代末,属于中国家电企业的专利还屈指可数,作为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依靠科技实力,以专利作为市场竞争利器,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创造的自信。某种程度,亦是专利成就了海尔。
前不久,人民网发布了一支名为《科技兴国,专利护航》的视频,再现了战疫之下中国巨头企业与品牌用科研创新的智慧构筑起守护城墙的动人时刻。
科技与创新所折射的,其实就是所有行业都应行走的发展之路,视频中令大家热血澎湃的创新和专利技术,就是这些中国企业成功的最大原因。
可以预见,未来科研创新与专利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企业的护城河。不论是作为社会基本面的房地产行业,还是互联网、家电等工业制造行业,我们都期待有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创新可以作用于产品,给国民带去信心与稳定感,满足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也给中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按下“加速键”。
内容来自网络整合,仅供分享使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