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目前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行业普遍关注的“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强调,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城市更新分会专家表示,中央关注民生重大利好消息的不断加持,国家政策法规的陆续制定出台,无疑都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向持续纵深方向推进。据城市更新分会专家介绍,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今年全国各地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将涉及居民近700万户,市场规模可达6650亿元,是去年任务的两倍。与此同时,近年来不断生长的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领域,也正在呼唤有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城市更新分会组织编制《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老旧小区配套设施与环境改造技术标准》有望近期颁布实施;同时,城市更新分会组织编制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实施指南》《工业厂房改造技术标准》年内将正式启动。在此基础上,城市更新分会还围绕老旧小区改造中遇到的政策、技术、标准、资金、模式等问题,开展系列专项课题研究。
城镇化发展
此次报告明确,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此类表述有三个含义。
第一、城镇化将继续推进,依然成为房地产在内各产业发展的动力。此次报告明确,中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后续城镇化发展将为房地产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农民进城购房需求是亮点。
第二、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各省会城市及周边县市的房地产发展将成重点。
第三、城市发展明确了“培育产业、增加就业”的导向,类似表述相对较新,房地产发展将带动更多产业发展,进而有助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产城融合的地产项目。
完善便民设施
此次报告明确,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类似表述相对是比较少的,有两个重要含义。
第一、城市发展不局限于住房建设,更强调宜居性,后续补短板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会强化,包括老旧小区改造等都是重要的发力点。
第二、城市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宜业宜居”成为关键,后续预计城市建设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这对于房地产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绿化率提升、新基建建设、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会发力,这也是涉及城市运营和社区运营的房企所需要积极关注的内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重申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房地产发展目标依然是平稳健康发展。严跃进认为,这意味城市发展将更强调宜居性,后续补短板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将在绿化率提升、新基建建设、公共医疗卫生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发力。
宜居,就是让市民住的更安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作为重点,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南昌市副市长龙国英表示,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了许多好经验,但也存在着应急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她准备的提案大部分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关。其中,龙国英建议要强化信息技术在联防联控中的应用,全面推进社区数字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数字社区和智慧服务高效有机统一。
宜业,就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让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居民更有获得感。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云旅游、线上问诊等新业态逐渐成熟,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县域经济也亟需抓住数字转型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