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创新消费品牌正在不断涌起,例如完美日记、钟薛高、乐纯酸奶等等。
这些创新的消费品牌在移动互联网的土壤下,在资本的加持中,不断成长,有的已经摆脱了网红的“帽子”,开始逐步被大众熟知,有的才刚刚崛起。但不管如何,这些品牌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发展初期。
0到1顺利完成,那下一步呢,具体路该怎么走,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毕竟每个品牌背后的品类,背后的市场是不一样的。
几乎所有的品牌商都在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创新,开发新品,发掘需求,创造需求。可事实上,供应并不是越多越好,消费者站在数百种一模一样商品面前,消费者会出现选择瘫痪的心理状态。
过去几十年,消费品领域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超大规模市场,单一媒介,单一渠道模式下,以规模和效率为导向的渐进式创新。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大幅度提升,让很多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有不错的增长。
可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非连续性的,历史总是会在某个阶段,进行一次结构性的改变,对习惯于待在温水里的企业来说,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很多企业根本无法适应。这个过程也给了一些小型的、有准备的、愿意接受改变的企业一些新的机会。
在梳理中国消费品牌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一个品牌,或许值得这些创新消费品牌借鉴和参考——蓝月亮。研究蓝月亮,看它的发展历程,或许能够给当下的创新消费品牌,提供一个范本和标杆!
蓝月亮,这个品牌我想对无论是日化领域从业者,还是快消从业者都不陌生,可以说家喻户晓。2020年4月28日中国商业联合会颁布数据,蓝月亮洗衣液实现连续11年(2009-2019)中国洗衣液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蓝月亮洗手液实现连续8年(2012-2019)中国洗手液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
要知道,在过去,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尤其是生活用品领域,这是中国品牌的短板,归属本土品牌的第一品牌不足三成,而蓝月亮能够一骑绝尘,值得所有本土品牌学习。
回顾历史,2008年,彼时,国内洗衣剂市场还是洗衣粉的天下,洗衣液占比不到4%。蓝月亮结合对消费需求的洞察,瞄准洗衣液市场,重仓下注,一战成名。
紧接着,2011年蓝月亮推出手洗专用洗衣液,2015年推出国内首款计量式泵头装「浓缩+」洗衣液——机洗至尊,2018年推出至尊生物科技洗衣液,不断加固洗衣液品类护城河。
同时,以洗涤为核心,建立产品矩阵,结合使用功能、使用场景、使用群体、使用体验,不断洞察需求变化,细分产品结构,最终获得品牌力第一的成绩。
这是蓝月亮获得的成绩,当然,创新消费品牌要看的不能仅仅是结果,学习成功者,不是学习成功者的荣誉,而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成功者。很多时候,过程要比结果来得更重要,这才是成长路径下的指引框架。
蓝月亮的发展成功的关键
产品创新突破
2008年,蓝月亮推出洗衣液。这在当时可谓是一个“杀手级”的产品,通过对产品形态的创新变革,一举成为市场爆品。同时,锚定KA卖场,以卖场为销售、推广的载体,不断建立消费认知。
树立产品矩阵
俗话说,做一款爆品容易,但能做多款爆品,实则能见其功底。只有持续性具备新产品的输出,才能形成品牌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网红品牌”,随时准备过气,昙花一现。除了洗衣液,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蓝月亮洗手液在市场中,也已领跑多年。
月亮以洗衣和洗手为核心产品类目,不断迭代,不断细分,建立多元的产品矩阵。在新产品的持续输出迭代的背后,供应链和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是保障。
无论是抓到了新的流量红利,还是革命式的产品创新,入市站稳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便是积极构建后端的供应链和产品研发,目标是具备构建多产品矩阵的能力。这一点,是创新消费品牌不得不做,必须要做的事。
品牌持续深耕
从2015年蓝月亮推出「浓缩+」洗衣液机洗至尊,到2018年推出至尊生物科技洗衣液。蓝月亮一直沿着“科学洗涤”的理念,不断突破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洁净体验。
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传达品牌对科技的钻研,继而带来消费者对蓝月亮在洗涤品类上的“信任感”。蓝月亮不断在做品牌持续深耕的动作。消费者记住一个品牌、偏好一个品牌,不仅仅是因为蓝月亮做到了“第一”的位置,而是这个品牌所遵循的品牌理念,让消费者不断感受到,继而信任和认同。
创新消费品牌,必须清楚地明白,产品是基础,是解决消费者问题的载体,品牌才是未来,才能够持续不断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而蓝月亮以科学洗涤的品牌标签,通过升级产品、升级品类,到最后升级消费者的清洁体验,沿着这条线,不断树立品牌。这也是为何蓝月亮持续10年获得品牌力第一的关键。
可能会有人疑惑,当前的市场环境变了,移动互联网来了,与人的链接越来越短,渠道越来越碎片化,整个市场正变得日益复杂,可是即使环境在变,但锻造有生命力的品牌逻辑没有变。洞察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消费需求,继而落到产品形态和功能上。通过研发和迭代,构建产品矩阵,打造企业在某个类目的护城河。
如今,蓝月亮带头跑出来了,相信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消费品牌,尽管管不同行业也好,沿着这样的方向,也可以成功:
不断细分市场。找到还没有被大品牌完全满足的需求,比如说懒人经济,懒背后的本质是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谁能够洞察到这种需求,并去满足,谁就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线上立牌坊,线下打木桩。积极在线上教育消费者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零售渠道,做大线下销量。
不是造势而是借势。利用天猫阿里,以及外部一切公关事件,获得围观,进一步放大传播面。
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基于这种生活方式,不断的去开发各种商品,满足消费者多元的需求。
基于当今的市场环境,中国本土创新消费品牌需要深刻理解,做出准确判断,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利基市场,才能不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