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红线”作用下的房企融资成本高企,“房住不炒”下的整体去化压力增大,已经成为了当今地产行业的最大挑战。在这样的行业大势下,“高周转”已非万全之策,“重运营”才是时势所趋。
最近几年,运营特别是大运营概念,在房地产行业开始变得火热起来。大房企往往有着深厚的运营功底,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许多黑马房企也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运营思路脱颖而出。但更多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运营理念不正确、内部运营管理不规范、运营人才缺失等一系列原因,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危机四伏。
1、没有运营
很多的发展型房企,也就是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运营,甚至都没有运营的概念,只是在混乱的“干”。大家忙忙碌碌都很忙都很累,包括总经理甚至包括董事长。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企业往往是没有运营的概念、体系与套路。
很多的企业没有运营部门,甚至也没一个运营的岗位,老板就是所有项目的项目总,也是运营总,甚至还是产品总、成本总,谈不上运营。这种企业不是发展不起来,就是顶着高风险硬着头皮去发展。
2、把计划管理当作运营的全部
从项目层面来说,计划管理更多指的是进度管理。无法解决品质、成本、进度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矛盾,因此单纯的计划管理根本不是运营的全部。当项目的进度、成本、品质三者之间出现矛盾需要平衡与取舍的时候,就是运营发挥价值的时候。
比如说现金流型项目,保进度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品质型项目或利润型项目保成本或保品质是第一位的;如果是品牌型项目,大概率是将保品质放在第一位。这些都是要有运营部门来协同项目总一起来做的决策。
在多项目层面上来说,每一个项目之间的沟通、平衡与协调,都不是计划管理能够解决的,都需要运营来出马。
在专业条线层面上来讲,招采、成本、工程、设计出发点各不相同。如果是计划管理来统筹的话,随便一个部门的一个借口,就能使计划产生变化,进而使整个单项目的现金流曲线产生变化,进而使整个公司的资金曲线、现金流曲线产生重大变化,峰值与低谷变得不可预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重大的现金流的风险,或者是大量资金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
3、运营仅仅停留在项目层面
这种情况表现在运营没有上升到多项目的协同层面,更没有上升到投融产销打通的经营层面,没有从公司整体资金使用效率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建造标准、定价,销售策略。这就可能造成单项目销售不错,但公司整体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4、运营仅仅停留在业务层面
很多公司的运营仅仅停留在业务层面,没有上升到经营层面。相关数据仅仅是业务层面的数据,不能从这些数据之间发现经营问题,更别说将运营上升到战略层面。
战略运营要去思考公司的发展速度、经营品质和风险三者之间的平衡,倒逼多项目的现金流与利润的取舍与平衡,然后再倒逼单项目现金流与利润的平衡。
5、仅仅依靠人来做运营
在企业项目较少时,仅仅依靠人来运营能满足需求。但当企业规模增大,项目增多的时候,自身的人才培养跟不上,外部人才又难以短时间融入的时候,就需要标准化的运营体系来辅助了。
不同发展阶段的房企,体系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作为小型房企来说,运营体系不需要太复杂,简单粗暴的体系是最有效的,运营还是以人为主,体系为辅;当企业项目城市超过三个,数量超过十个的时候,需要转换到人与体系并重的阶段;当企业规模达到100亿后,体系机制的作用要大于人的作用,这时候人只是体系里面的一颗螺丝钉。
因此发展型的房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定要及时的去迭代运营观念与思路。
6、运营体系僵化
一些中小房企的运营仅仅依靠僵化的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是脱离人而存在的。
如很多中小企业乐于借鉴碧桂园、万科、龙湖、中梁等知名房企的运营体系,但团队并没有能力去使用这些体系,或者团队没有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的心态。因此单纯依赖僵化的体系会出大问题,体系与人不匹配也会出大问题。
7、没有全员运营思维
一些房企运营做的好的时候,老板使劲表扬运营部,当运营做的不好的时候,老板使劲骂运营部,好像运营做的不好,单纯就是运营部门的事。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全员运营思维。
所谓的全员运营,就是每一个专业条线不同的层级都在做运营工作。对于一家公司来讲,老板应是首席运营官,总裁是第二运营官;对于城市公司来讲,城市公司的一把手是城市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大家都是运营者。
运营一定要纵向协同、横向打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全员运营。单纯的运营部门做不到也没有权力做到整合与沟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