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的“爆款”设计师,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原研哉、深泽直人、草间弥生……但,现在是时候增加名单了: 长坂常 ——日本设计界的“金字招牌”。

经由他设计的店铺无一不是“网红”打卡圣地,蓝瓶咖啡、Aesop、New Balance...这些当红大牌都抢着找他合作。
一手“捧红”蓝瓶咖啡
说到他对蓝瓶咖啡的影响,好比深泽直人于MUJI。这家成立仅19年的公司能迅速走红,一跃成为咖啡界的“Apple”,在全球开设100多家店,市值高达47.6亿,少不了长坂常的功劳。

自2015年开始,长坂常为蓝瓶咖啡设计的18家店都成了日本新一批的打卡圣地,门口的“长龙”络绎不绝。

区别于传统咖啡连锁店“千店一面”的单调形象,长坂常真正地做到了“千店千面”。每一家店都融入了当地的风景文化,又保留了品牌原有的简约中性风,拥有独树一帜的风貌,可以说是“仅此一家,绝无二店”。
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位于东京中目黑的店和长坂常颇有缘分,9年前,他和朋友创办的办公室就位于这栋老厂房的斜对面,如今能亲自改造熟悉的建筑,对他来说可谓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发电厂原有钢筋结构的基础上,长坂常设计了一个大型天窗减弱了内部空间的边界感,构建出一个错落有致的综合空间。
店内的楼层被分隔成阶梯状,阶梯上方仅设置8个席位,腾出了更多自由开放的空间。阶梯下方则成了储藏室,这种组合板式的室内设计,完美地呼应了商店街小而密的特色。

一楼大厅则是简约时尚,最吸引人的即是正门玻璃立面的横向旋窗,建立起一种“看与被看”的视觉联系,使人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彼此。

散发“禅意”的咖啡店
所谓近朱者赤,这家位于南禅寺旁的京都1号店在百年古寺的熏陶下,处处都散发着一股日式禅意。

古朴的木梁搭配大片玻璃窗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感,内部空间透过白色石板向外延伸。鹅卵石铺就的庭院,恰似一片银色的海洋,包裹着这栋2层楼的百年老屋。
为了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长坂常保留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和土质墙体。细看,墙面上仍留有岁月的痕迹,在极简的现代家具的衬托下,更凸显了历史沉积的厚重感。

和简约的外观不同,店里的空间结构非常复杂,但榻榻米、绿植等传统日式元素宛如神来之笔,使得内外气质能融通一致。

配合店内舒缓自然的气质,软装全部翻新古董家具,在这片慢格调的空间里,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闹市里的“世外桃源”
在商业街的某处死胡同里,三轩茶屋店栖居于此,四周绿植环绕,成了天然屏障。闹中取静,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味。

死胡同自商店街起一直延伸至住宅区的花园,为了延续这种深层空间序列,店内空间被设置成迂回状,如置身于日式花园一般,在喧闹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舍去了墙面的装修,混凝土粗糙的纹理突显了工业风的粗犷、复古,日本雪松木家具又似一抹暖黄的着色剂,冲淡了灰色调的冰冷感。

在长坂常的设计里,除了亮眼的小蓝瓶logo外很难再看到冗杂浮夸的部分。设计没有喧宾夺主,服务于人,给人舒适、自然感,不多一分,不少一厘,一切都刚刚好。

梦想”改造家
除了细致入微的设计手法,稍微了解长坂常的人会知道在改造设计方面,长坂常也是首屈一指的,无论是旧仓库,还是旧旅馆,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又能形成其独特的设计风格。

概念店T-HOUSE
T-HOUSE是新百伦在日本开设的全新概念店,和往常的改造不同,这家店铺是组装而成,而组件来自一个破旧的传统仓库。

仅从外观看,纯白色填涂的外墙彰显着极简美学的魅力,但走进室内又是别有洞天,现代工业和日式传统,两种风格相碰撞,至繁归简。

整栋楼的木制结构参照着埼玉县,拥有122年历史的仓库框架,再结合日本木匠的传统工艺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赋予了空间独一无二的特性。
胶囊旅馆℃
介于新旧之间的改造难度系数极大,故意保留原有的老氏米色作为旅馆内部的底色,以消除对现有胶囊冷淡的印象。

复刻日式旅馆的传统风格添加桑拿浴,重新创建桑拿+旅馆的典型图象,让胶囊旅馆摆脱“脏乱差”,带有阶梯式地板,让人们可以根据地板高度,享受不同的热量强度。

公共区域铺陈灰色的冷色调以提升人们的注意力,而休息区则180°转弯用暖黄色的色调舒缓着人们紧绷的神经。
超市 Ginza LOFT
褪去了“地摊”风的外衣,位于安静后街的福岛超市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其时尚的设计感、极致的体验感,无疑是日本生鲜超市的典范。

不同于之前,整个空间营造出更深的空间深度,不同的“边界”被明晰起来,以划分各个功能区。一楼的咖啡馆被绿植簇拥,更加惬意、悠然。

6层楼的超市,每层展示架都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自由搭配、相互叠加,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商品和特定需求。同时,地面设置了流通路线,沿着路线走到尽头,会有一份“惊喜礼物”等着你。

值得学习的是,长坂常对建筑的改造不是大刀阔斧地全然翻新,而是保留大量原有的肌理特征,只使用少量的加法设计,让原本的陈旧升华成为新式复古。同时,在细节处体贴入微,给予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跨界的“老顽童”
如果你见到了长坂常,一定不会把眼前这位顶着“爆炸头”的设计师和其冷淡的设计风格联想在一起。

1971年,出生于大阪的长坂常小时候痴迷于热血漫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二病少年,追求个性化的事物。
曾花25万日元购买过一辆大牌自行车,可惜不到3周,车就被偷了,惨痛的“教训”让他从此崇尚朴素,生活用品一切从简。而这一点,也深深影响着他日后的设计风格。

1998年,长坂常大学毕业后早早地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但他却又像个长不大的“老顽童”,不断地尝试跨界设计,从建筑、室内、产品到概念展,尽情地“游戏人间”。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长坂常开始思考设计和人的关系,他尝试减少刻意的设计噱头,让设计成为项目的辅助,以用户的真实体验作为真正的核心,打造出让人感到舒适、惬意的空间,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

之前,我们曾盘点过一些设计大于人的“杀人”建筑,评论里大家都各抒己见。显然,设计与人的关系这道命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长坂常却有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人们需要一种归属感,才会觉得自己和空间有联系”。
那么,你呢?你又是如何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