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出品的《中国城市繁荣活力2020报告》(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今年报告以剖析城市活力要素、刻画城市活力图谱为手段,分别从创意与社交的多元化、交通设施与空间的连接性、产业与创新的多样性三个维度出发,扩展了针对老城区、TOD、商业空间的三个专项评估,为构建理想活力之城,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建议及技术解决方案。

一、城市活力与人口吸引力
“人口”是表现城市活力的重要维度。2019年底,中国人均GDP已大于1万美元,城镇化率>60%,五百万人口的特大超市达到19座。在报告抽取的40座样本城市(中国大城市与特大、超大城市)中,总居住人口达2.6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6%),就业人口1.18亿人,建成区面积2.7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0.28%)。

一个现象:
在看我国主要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时,南北方的分化非常显著。2017年至2019年,样本城市常驻人口年均增长了460万,其中,秦岭-淮河以南的城市增长比重达到80%。

城市如何吸引人口?
创意与社交多元化、产业与创新多样性、交通与空间衔接性,都是表现城市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从而得出城市活力度。
例如,纽约市,就凭借多元的金融、传媒文化就业,城市及户外交往空间地标,尺度适宜的步行街区,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人口。
人口密度与城市活力相关性并不大,与城市活力具有强向相关性的是人口活力与各项活力。

是什么影响城市人口的总体吸引力?
报告指出,人口吸引力与产业、创新、交通设施、TOD、文化、社交等要素均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与小微企业数量、夜间经济活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密度、创意活动举办频率、社交网络活跃度等指标的相关系数均较高。

产业、交通、文化三个维度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性呈现出“扎堆”现象明显——设施配套完善的功能混合地区,往往是活力表征和指标均高的地区。
二、 “城市活力空间”:第三空间的重要性
如果说家庭是第一空间,办公室是第二空间,那些非正式的公共聚会空间如书店、博物馆、咖啡馆、茶馆、广场、公园等则是城市中的“第三空间”。

一系列研究者都在不断探索“第三空间”的非正式、多元包容性、创造性等属性,认为“第三空间”不仅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同时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可提升城市土地价值,进而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第三空间是城市活力的触媒,也是吸引人口的催化剂。从城市角度,第三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品质的直接体现,从个体来说,是建立、维系“熟人社会”的关键纽带。

第三空间“南北”相差悬殊:
报告将“第三空间”场所分为五大类:餐馆、茶/咖啡馆、公园广场、文化场馆、休闲娱乐;再将每一类型依据“第三空间”供应力、承载力、流动性分别赋予权重,通过“第三空间”密度指数计算,得出,北方城市第三空间密度整体低于南方城市。

六座超大城市“第三空间”对比:

通过对比六座超大城市建成区“第三空间”的内部构成,会发现:深圳与广州的构成近似,都以餐馆和休闲娱乐为相对特长,同时,各类型较为均衡;重庆与北京以餐位为相对特长,北京与上海文化场馆占比较为突出。
三、“城市活力空间”:老城区
城市的老城区,往往由城市的自然原生形态发生,是城市“第三空间”供给内核。报告发现,相较于城市建成区,老城区“第三空间”密度指数,南北方城市相差更加悬殊。

六座超大城市老城区“第三空间”密度比较:

精神消费VS物质消费:
深入观察城市老城区与其背后价值观念,报告将广义上的休闲消费归纳为两个层次:以满足基础实物与娱乐需求为主的市井消费,和以满足发展与消费文化需求为主的精神消费(交流与文化休闲)。

不同城市老城区“第三空间”构成了明显的类型分化,泉州、上海的老城区,精神消费型“第三空间”占比更高,而贵阳、兰州、重庆的老城区“第三消费”以市井消费为主,也刻画出老城区一幅生动的、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生活图景。
四、TOD:活力之城的“枢纽”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一直被行业提到,它是带动城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城市人流、交通流和各类功能的高度聚合。TOD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的“活力热点”地区,报告倡导,在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围绕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复合型发展,提升城市活力。
国际TOD城市排名:
若在国际上寻找对标和差距,东京的地铁站周边500米范围居住人口覆盖率为52%,800米范围内居住人口覆盖率为79%;在香港,地铁站周边5000米范围内聚集了45%的人口和70%的工作岗位。
与东京和中国香港对比,当前40座有地铁的城市地铁站服务人口比例相对较低。

报告将TOD城市更新进行了进一步分类,分为:老城区TOD、中央商务区TOD、区域交通枢纽TOD、城市居住社区TOD。
五、多业态商业空间体系
商业活力的构成主要是人和商业空间,人及其活动为空间活力的发生主体,是商业活力的外在表征。商业空间作为物质载体,差异性的物质构成和环境特性影响了人的商业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人及活动的吸引力和容纳力。
不论是成都远洋太古里、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解放碑步行街……一处处或时尚、或传统的活力商区,成为城市潮流地标。

六、案例:成都远洋太古里
作为报告研究商区中的佼佼者,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各项要素均领先多数其他商区,包括:夜间活跃度、交通可达性、功能混合度、生态环境等。
太古里沿纱帽街形成一个长形建筑,在整个沿街上都有很好的展示面,在街区入口转角处建筑形成一个斜切面,形成了街区入口的效果。通过增加空间类型的多样性,激发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使消费者获得更多新体验,有序的空间秩序和层次,增加消费者的行走乐趣,进而更好地吸引人群,增加活力。

七、小结
在报告的尾声,研究方再次强调了城市文明与活力与“人本关怀”的重要联系。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报告洞悉了城市繁荣活力的普遍现象级客观规律,剖析规划建设的短板与不足,为今后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依据。
不管怎样,城市活力与多样性的建设,都是为了让城市的每个个体受益。
内容分享自规划中国和锐裘、RQ商业观察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