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疫情来临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被尽量避免,但正常的交易需求还需要继续,因此如何通过“无人化”为餐饮、零售等线下商业完成日常经营这个问题,催生了“无接触经济”这个新发展方向。
其实,早在2017年,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无接触经济”的垂直领域,就已经火过一波,但模式和产品没有经受住市场考验,进而资金断链,目前幸存者寥寥无几。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次疫情或许能成为一个转折点:公共卫生方面的大事件对外界市场环境以及终端用户消费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消费者日后或许会倾向于“无接触消费”。
“无接触经济”中,谁能继续走下去?
目前公认属于“无接触商业”的领域及产品包括了无人便利店、无接触取餐柜和快递柜和无人配送的机器人,更广一点说,直播带货或许也在此项之内。
可以看到,这里面所涵盖的细分领域大多并不是在这次疫情中才兴起的:无人零售便利店、无人货架,在2017年就已经作为“网红”成为过创业风口了,在其中倒下的创业公司也不计其数。
行业内目前仍在做无人零售且存活下来了的,大多是采取了较为迂回的解决方案,在“无人”与“有人”之间相结合,并不是纯粹的无人零售,因此可以说无人零售基本上鲜有幸存者。
将目光转向无人配送后,我们发现,目前智能快递柜的几项收入来源中,B端广告收入受到网点数量、流量的限制,前期较难实现大规模盈利;C端仍然存在教育消费者的需求,短期内都较难有直接变现的可能,如近期丰巢快递柜将对滞留快件的非会员用户超过12小时后收费就引起了消费者和社会的质疑。
除去无接触消费收入来源的限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整个快递派送流程中,无接触消费场景实在是太少了。
这也是“无接触经济”下的各个垂直领域共同的问题:今年“无接触经济”的兴起是特殊市场环境所催动的变化。疫情之下,市场对这样的“无接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疫情终将平复,市场也终会恢复常规逻辑,届时这些凭借着单一市场需求短期爆发的新领域,还能继续走下去吗?
“无接触经济”需回归到垂直领域
疫情下的特殊需求不会长久存在。长期来看,市场还是将回归最本质的用户需求与供需关系当中去。
抛开疫情影响,我们会发现因为“无接触经济”概念而兴起的这几个领域,核心解决的都是人力与效率的问题:无人便利店是在降低门店内营业人员的人数,并借无人值守的营业方式,拉长营业时间;无人快递柜和取餐柜则是在提高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效率,减少派件过程中因为用户时间、配合度等等问题,耽误的人力与时间成本,以此提高人效。但是,因为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消费者还未养成无接触消费习惯,人力支出不仅没减少,还增加了额外成本,因此接受度不高。
除了这些更为无人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外,产业互联网的信息化、数字化实际上面向的也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降本增效”的核心问题,因此,企业的核心还是在于运营成本与收入。
比如说,无人货架之所以遇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放式货架的货品损失高,但转而做便利蜂式的智能货柜的话,前期硬件成本投入、技术要求都更高,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是不小的入局门槛。即便是企业可以承受成本,也需要看与先行方案相比新的解决方案是否划算。
不过,在政策支持以及用户接受度方面,疫情确实可能带来了一些改变。4月13日,在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已被列为12大聚焦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方案》还指出,未来上海要高效整合线下运力资源,提高智能化运营和调配能力,实现物流服务全天候、广覆盖。这也意味着无接触配送相关的方向或将迎来一波政策红利。
同时,消费者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美团无接触配送报告》则显示,在抗疫刚刚开始、消费者最为谨慎的1月26日至2月8日期间,80%的消费者都选择了“无接触配送”——相比起过去对非直接交接的不放心,消费者对于“无接触”的交易方式接受度还是提高了。
尽管线下商业“无人化”的未来还没那么快到来,但今年的疫情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未来公共卫生层面的顾虑反而有可能持续提升“无人化”的必要性,进而从政策面上加速这个行业的变迁。